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软银集团社长孙正义,图片来自公开资料。

  阿里巴巴的第一、第二大股东,软银和雅虎,正面临截然不同的商业抉择。
 
  7月25日,美国最大移动运营商Verizon宣布,将以48.3亿美元对价收购雅虎互联网核心业务和房地产资产。而就在上周一,软银确认斥资320亿美元现金,收购英国ARM芯片设计公司。
 
  为了收购ARM公司,软银选择出售价值约100亿美元的阿里巴巴股份换取资金。
 
  据5月20日最新披露,作为阿里巴巴的最大股东, 软银持有股票数量为7.98亿股,持股比例为32%;雅虎持股数量约3.84亿股,占比15.4%。按阿里巴巴7月25日收盘价每股83.05美元计算,不考虑折现,软银所持股份增值了约653亿美元,雅虎所持股份增值392亿美元[1]
 
  ARM公司:高增长、市场份额表现抢眼
 
  这家英国芯片设计公司,主要为智能手机设计而不直接生产芯片,通过收取授权费和每片芯片的专利费盈利。ARM公司的大客户包括苹果、三星和高通,全球超过95%的智能手机都搭载了其设计的手机芯片。
 
  ARM公司2015年设计的芯片出货量达到了惊人的150亿片,公司从中收取费用总收益近10亿美元,同比增长了22%。ARM预计2020年公司设计的芯片出货量会达到1兆片。
 
  ARM公司近些年高速增长并给予股东高回报。公司去年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/3,净利润率超过35%。近几年分配给股东红利的复合增长率也达到了25%。
 
  与此同时,ARM的业务正积极从智能手机延伸,进入互联网硬件和物联网市场。目前,ARM已经覆盖了9成汽车娱乐处理器市场,并预计到2020年会占领互联网硬件市场1/4的份额。
 
  软银收购ARM公司开出了320亿美元的价格,ARM公司2015年的股东权益不到27亿美元,并且还有接近5亿美元的债务傍身。软银截至2015年三季末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只有96亿美元,这意味着软银的收购代价会消耗掉相当于公司3年以上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。
 
  ARM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对比软银320亿美元的收购价捉襟见肘,但增长势头强劲。ARM公司2015年税前经营活动流量约为6.7亿美元,营业收入超过14亿美元,营业利润超过6亿美元,并且公司这两项关键财务指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,分别达到了22%和31%。
 
  软银开出高价收购ARM公司只是看中了这家高科技公司快速增长的未来,这在软银集团孙正义于上周四公司活动的讲话里得到印证。他表示,软银此次收购ARM公司,是瞄准了未来人们对日常用品联网的需求,即“物联网”的趋势,这也是软银未来的方向,即人工智能、智能机器人以及“物联网”。
 
  同时,软银对ARM公司的收购,也将促进智能手机零售业务,与软银在日本和美国的核心业务互相促进。
 
  软银:35年收购163家公司的投资帝国
 
  软银集团已经是一家拥有739子公司和135个联营企业的综合性跨国投资公司。
 
  软银业务包括日本电信业务、互联网业务、Sprint美国移动电信业务、电信硬件设备和服务四个板块。 软银从包赚软件起家,过去35年间,据投资数据统计网站CrunchBase统计,软银已经投资了超过163家公司,行业领域贯穿传媒、互联网、宽带、固定电话、移动电话、电信硬件与服务。
 
  总结软银的投资逻辑:围绕着信息变革,在关键软件、硬件行业,通过收购、股权投资、建立合资企业的方式进入新行业,再通过行业并购扩大规模和市场份额,迅速提升在行业的影响力,在该行业爆发时盈利。
 
  软银最先进入的是媒体业。1982年成立Oh! PC和Oh! MZ涉足出版业。此后收购美国出版商Ziff-Davis Publishing Company,并与澳大利亚广播公司The News Corporation Limited建立合作关系。1999年,剥离出版业务独立经营,成立控股公司。
 
  第二个跨入的行业是互联网。1996年与雅虎成立合资公司雅虎日本,并在当年购入额外股权,成为雅虎日本最大股东。成立了日本第一个互联网入口。
 
  2000年,看准电子商务行业前景,软银注资阿里巴巴10亿美元。2008年与阿里巴巴共同成立阿里巴巴日本。2012年与PayPal成立日本PayPal合资公司,为电子商务提供支付渠道。雅虎日本一直尝试拓展电子商务业务,甚至在2013年还免去雅虎购物和YAHUOKU!上商家的入驻费。2014年收购了印度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PT Tokopedia和Snapdeal。
 
  与此同时,软银开始了宽带业务。2000年成立BB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,提供宽带硬件设备和技术支持,2001年成立Yahoo! BB,正式提供宽带服务。同时成立Yahoo! BB Mobile,开始无线互联网试验,并推广商用IP电话服务。2003年,软银对BB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,SOFTBANK Networks Inc.,,SOFTBANK EC HOLDINGA CORP. 和SOFTBANK COMMERCE CORP等公司完成了合并,成立SoftBank BB Corp。
 
  随后,软银的业务拓展到电信行业。2004年收购日本商务固话服务供应商JAPAN TELECOM CO., LTD,成为软银的子公司,开始固定电话业务。2005年,收购国际电信公司C&W日本子公司Cable & Wireless IDC Inc.,后者是日本第二大国际语音和数据供应商。软银也因此成为日本第二大国际电信业务供应商。2013年,软银斥资213亿美元,收购了美国第四大电信运营商Sprint。
 
  2006年,软银斥资118.7亿美元,收购日本第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Vodafone K.K.(后改名为SoftBank Mobile Corp.),进军移动通信行业。这笔收购被软银认为是公司历史上的里程碑事件。此后,软银开始提供宽带、固话、移动通信的交叉套餐服务。2008年,开始销售iPhone 3G,也是日本第一家引入iPhone的运营商,拥有 iPhone在日本的独家销售权(直到iPhone 4s推出)。
 
  此后,软银开始补充其移动电信的服务、硬件业务板块。2013 将eAccess并为子公司,提升移动通讯数据服务。随后将3G、PHS电信服务公司WILLCOM, Inc.并为子公司,后并入eAccess(eAccess后改名为Ymobile)。2014年出资12.4亿美元收购B2B移动电话硬件设备公司Brighstar,旨在提供硬件设备和技术支持。
 
  与此同时,软银开始投入移动互联网周边业务,包括广告、游戏、移动出行等。2011年,投资移动端广告公司Mobi Pte. Ltd.,2013年,软银增持日本视频游戏公司 GungHo Online Entertainment股份,并一起收购了移动手机游戏开发公司Supercell。2014年,软银通过股份交易,将GungHo并入子公司。2015年增持Supercell股份到73.2%。软银美国公司也先后投资了美国电影公司Legendary Entertainment和订阅视频平台DramaFever,印度移动交通出行平台ANI Technologies Pvt,新加坡移动出行平台Grab Taxi Holdings,中国的滴滴快的叫车软件。
 
  软银通过投资、收购拓展新业务,以行业并购补充业务板块,以此连接产业链。 如2014年,为整合电信业务,包括移动、宽带、固话和硬件业务,软银合并了旗下SoftBank Mobile Corp.、SoftBank BB Corp.、SoftBank Telecom Corp. 和 Ymobile Corporatioin 4个子公司。软银收购并入子公司业务后独立运营管理,之后再整合到统一运营板块的控股公司旗下。软银旗下大大小小的公司,由纯控股公司、运营控股公司以及运营公司进行系统管理。 
 
  软银收购投资有这样几个规律:
 
  行业紧密围绕着互联网、信息产业。软银从出版业开始,先后进入互联网经济、电子商务、宽带运营、固话运营、 移动通信、电信硬件和科技、移动互联网应用等领域,包括服务、软件、硬件、科技板块。
 
  软银看准的是行业前景,大规模产业投资均发生在几次信息产业爆发之前。软银在1996年瞄准互联网经济,互联网在2000年开始迅猛爆发,软银顺势在2001年成为日本最大的DSL运营商(数字用户线路,是以电话线为传输介质的传输技术组合)。还有2000年投资阿里巴巴,价值增长300多倍。
 
  进军成熟市场,通常收购已处于发展成熟期,拥有极具竞争力市场份额的公司。比如,收购日本第二大国际语音和数据供应商Cable & Wireless IDC Inc.,软银也因此成为日本第二大国际电信业务供应商。通过收购日本第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Vodafone K.K.,软银进入移动电信行业。在进军美国移动电信市场时,收购了美国第四大移动运营商Sprint。
 
  短期大规模、集中、全产业链布局。在互联网爆发的2000年以前,软银大规模投资收购的公司,完成了互联网相关业务板块布局,包括电子商务、宽带服务、互联网硬件设备、网页、媒体营销、科技等。
 
  此次软银对ARM的投资,是软银创立以来进行的最大一笔收购。软银看准了“物联网”的行业前景,而ARM公司在芯片市场占有几乎垄断的市场份额,这也符合ARM在五年内进军物联网行业的规划。值得一提的是,软银到现在还未放弃Sprint,潜在的逻辑关联是,一旦“物联网”行业爆发,电信移动运营商作为占据物联网移动端口的战略地位就不可忽视了。
 
  雅虎:错失了控制互联网科技巨头的一切机会
 
  雅虎曾是互联网行业的领跑者。这家历史最高估值达到1250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,现在却以48.3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互联网核心资产。
 
  据华尔街日报,此次交易为互联网资产和房地产资产,但不包括阿里巴巴的股权,雅虎日本的股权、雅虎的现金储备以及专利资产。而专利资产将会另行拍卖。在交易完成后,雅虎将改名,并转变成为一家注册上市的投资公司。
 
  雅虎一直存在着公司定位的难题。在24年的历史中,雅虎在六位CEO的带领下,经历了频繁的公司战略转换 ,但从未挽回营收持续下跌的局势。
 
  雅虎一开始是一家互联网公司。早在1997年,雅虎已成为用户最常访问的网站之一,拥有1亿用户。在2000年掀起的互联网热潮下,雅虎用户激增到1亿,公司估值达到1250亿美元。然而从互联网泡沫破裂开始,雅虎股价在之后20个月里下跌了93%。2001年,雅虎第一位CEO Koogle辞职。
 
  第二任CEO Terry Semel试图将雅虎转变为一家媒体公司,也因此终止了雅虎对互联网搜索的投资。可惜的是,他曾考虑以10亿美元收购当时处在初创期的Google,但谈判因价格原因终止。
 
  随后Google规模营收爆发性增长,Semel也开始改变公司战略,再次进入搜索领域。2004年,雅虎用19亿美元收购了2家搜索科技公司Inktomi Inc.和Overture Services Inc.,为搜索业务提供技术支持。
 
  雅虎值得一提的一笔生意是2005年用10亿美金投资了阿里巴巴,取得后者40%的股份,这笔投资如今是雅虎最有价值的资产。
 
  2006年,雅虎试图将业务拓展到社交媒体,并提出用10亿美金收购Facebook,但同样因为价格原因终止谈判。2007年Semel辞职。
 
  第三任CEO的位置,由联合创始人Jerry Yang接任 。2008年,雅虎拒绝了微软提出的收购方案。此次收购谈判持续了数月,微软愿意支付60%的溢价,总金额450亿美元 。年底Jerry Yang辞职。
 
  第四任CEO Carol Bartz尝试将雅虎朝媒体公司转型。她投资了新闻、体育、金融公司,还用1亿美金收购了媒体公司Associated Content。但这位CEO在2011年被解雇。
 
  第五任CEO是PayPal的President Scott Thompson。他将雅虎的重心放在电子商务上,不过在完全实施计划前,2012年,他因学历造假辞职了。
 
  第六任CEO Marissa Mayer接任,再一次将雅虎战略调整到科技行业。提高邮件、Flickr的产品性能,加大了在移动端软件、网络视频和搜索领域的投资。在她的领导下,雅虎用超过20亿美元收购了52家初创公司,包括社交网络Tumblr、视频广告服务公司BrightRoll和移动端广告公司Flurry,旨在获得科技人才和技术。不幸的是,这批科技人才很快流失。
 
  雅虎领导层的频繁更迭,不断尝试的业务转型,难以一以贯之地推进决策,以及短促的战略试验,不等实施即告流产的变革,让这家曾经的科技巨头精疲力尽、遍体鳞伤。除了对阿里巴巴的投资独具慧眼以外,雅虎十年来的公司历史乏善可陈,并终走向核心资产无奈出售的命运。
 
  核心资产出售以后的雅虎决意转型成为一家投资公司,这对雅虎而言将是新的局面。同样,巨资收购ARM公司的软银,过往投资的历史颇为恢弘,但赌上物联网行业前景也面临不确定性,已经完成收购并拼力拯救的Sprint公司也在挣扎。毕竟,每一笔投资,面向的都是未来,越强的不确定性,越高的成本,就更像是一场赌局,如果错失,不仅满盘皆输,也会功亏一篑。
 
  [1]雅虎初始投资为10亿美金,阿里先后两次分别回购了76亿美元和2.08亿美元,并支付雅虎中国使用费5.5亿美元。雅虎投资阿里巴巴所获得收益估算为76亿美元+5.5亿美元+2.08亿美元+现在雅虎持有阿里巴巴股份的市值。
 
 
话题:



0

推荐

唐梦妮

唐梦妮

4篇文章 4年前更新

纽约大学硕士,现居纽约,股权债务分析师。

文章
  • 个人分类
全部文章 4篇